新闻动态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 打造卫生职业教育良匠之师

2024.05.27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党委书记 教授 陈振锋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

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既源于千百年来师者的优良传统,又立足于当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核心和重要抓手,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价值引领和精神鼓舞,对于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来说,不仅要以“四有”好老师、“四个相结合”、“四个引路人”为标准,还要充分了解医学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医学职业精神,做医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一、深耕医学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指出教育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战略意义,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指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教育工作者践行人民至上,首要牢记教育是民生、更是国计,“国之大者”就是关系民族未来的人民根本利益。《管子·权修》中写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形象生动地强调了人才培养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

医学教育与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息息相关,关系“大国计、大民生、大健康、大卫生”,其高质量发展是由医学教育所肩负的新使命决定的。临床内分泌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朱宪彝,德高医粹、心怀大国,不仅是国际代谢性骨病钙磷代谢研究的先驱者,还创建了新中国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学院,坚持亲自授课、查房,开启临床病例大讨论,每场必到,亲自主持。

面对新要求,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需要强化办学定位、优化体系结构、全力提高质量,以医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1908年建校以来,传承百余年卫生职业教育积淀,高度重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引导教师将立德树人的师德师风与救死扶伤的医德医风互融互促。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宣传教育,持续开展二级学院院长宣传解读“十项准则”,每年讲师德必修课,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学名师工作室、先进医务人员模范带头作用,讲好师德故事、注重师道传承;进一步发挥教师评价改革的作用,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连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天津市劳动模范等多项殊荣,真正实现了以优质教师队伍保障优质卫生人才的输出。

二、开启终身学习模式,提升个人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正如《论语》中所提及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勤学谦虚的学习态度,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医学院校教师必须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确保他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最新的,要用辩证的临床诊疗思维和关爱病患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学生。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的医学教育家林巧稚,为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提高生产和生命质量而奋斗不止,对分娩发动的因素有独到见解,积极推行产检检查、优生优育工作,规划出中国现代妇产科学亚专业发展的蓝图。在长时间高负荷工作病倒后,仍然在轮椅上、病床上,历时4年时间完成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

学校高度重视医药卫生类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将“双师”素质提高作为提升关键办学能力的重点。全面落实教师行业企业实践,加强新入职教师“半年教育理论+半年行业实践”的规范化培训;强化校院企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为教师技能提升搭建平台;重视“双师”能力的应用与产出,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和效果,获评全国技术能手1人、天津市技术能手2人,天津市“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

三、遵循规律因材施教,助力学生成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论语·子罕》中,颜渊赞美自己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因“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使自己对学习“欲罢不能”。这正是学生颜回对老师孔子崇敬的评论。

医学教育肩负着培养专业医疗人才、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学科技进步的责任和使命。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在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出三代学术带头人。他反复教育学生要做到“三会”、“三知”,即“手术要会做、经验要会写、上课要会讲”,“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教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启发式地带领学生研究真问题,塑造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进而激发创新力。学校始终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根本宗旨,全面增强医药卫生职业教育适应性。要打造“金专”,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要上好“金课”,持续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创新教学方法;要锻造“金师”,建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教师培养机制;要建好“金教材”,强化教材思想引领、内容对接产业前沿。

学校作为“双高计划”院校中唯一一所卫生职业类院校,经过5年建设,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持完成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主编国家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7部;获评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入选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人选1人;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9项,其中一等奖4项;获评国家护理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校牵头成立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绩的获得离不开全体教职工的辛勤付出。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与医疗机构、康养企业协同,主动适应新变化新要求,在卫生职业教育“金师”、“金课”建设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努力培养更多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医学健康服务人才。